鈦和鈮都是強烈形成碳化物的元素,都比鉻更容易形成碳化物,鈦和鈮存在于不銹(xiu)鋼中,會使鋼中的碳盡可能地與鈦或鈮結合,這樣,就會使鋼中的鉻能盡量穩定地存在于固溶體中,使固溶體中有足以保證耐腐蝕性能的鉻的含量,保證鉻不沿晶界析出,也就保證了在晶界處不存在貧鉻區,即可有效地防止不銹鋼產生晶間腐蝕。


 當然,加入鈦(tai)或鈮的含量應根據鋼中碳(tan)的含量來(lai)確定。一般來(lai)說,不(bu)銹(xiu)鋼中鈦(tai)或鈮的加入量與(yu)鋼中碳(tan)的含量的關系可大致按下(xia)面的公式計算:


Ti=[(C-0.02)×5]%~0.8%    1-3


Nb=10×C%    1-4


 為保證(zheng)不產生晶間腐蝕(shi),除保證(zheng)鋼中有(you)足夠量的(de)鈦或鈮外,還應進行適當的(de)熱處理(li),以充分發揮(hui)鈦或鈮的(de)作(zuo)用。


不銹鋼(gang)加(jia)入鈦或(huo)鈮后,應注意的一個問題是,它們都是形成(cheng)鐵素體的元素,有(you)可能使奧(ao)氏體鋼(gang)中產生少許鐵素體,如果(guo)熱處理或(huo)使用不當,有(you)形成(cheng)σ相的可能,引起脆(cui)性(xing),對加(jia)工性(xing)能產生不利的影響。


氮是一種強(qiang)烈擴大(da)奧(ao)氏體區(qu)和穩定奧(ao)氏體組(zu)織的(de)(de)元素,其(qi)作用(yong)效果相當(dang)于鎳的(de)(de)25~30倍。所以,有的(de)(de)奧(ao)氏體鋼,如1Cr17Mn6Ni4N,由于加入(ru)了(le)(le)(le)氮,與共同(tong)作用(yong)取代(dai)了(le)(le)(le)一部分鎳,達(da)到了(le)(le)(le)節約(yue)鎳的(de)(de)效果。


 對于雙(shuang)相不銹鋼來說,有意識地加入氮是為了提高鋼的耐腐蝕性,特別是提高在含有氯離子介質中的耐點(孔)腐蝕和耐縫隙腐蝕性能。盡管對氮提高不銹鋼耐腐蝕性能的機制有不同的解釋,但對氮在不銹鋼中所發揮的作用都是一致肯定和重視的。


過(guo)(guo)高(gao)的(de)氮含(han)量可(ke)能使不(bu)銹鋼鑄件(jian)產生氣孔等(deng)缺(que)陷(xian),所以,加入氮的(de)量要合理控制,一般不(bu)超過(guo)(guo)0.2%。